第310章 清晰认识(1 / 2)
张思贞还记得,富商离开时,留下了厚厚的酬金,师父只是淡淡一笑,让苏瑶收起,并未有丝毫的谄媚或得意。而面对昨日的乞丐,师父同样未曾有过半分嫌弃,反而叮嘱苏瑶多加照顾。这一幕幕,在张思贞的脑海中不断交织,让他对 “一视同仁” 有了愈发清晰的认识。
它不是挂在嘴边的漂亮话,而是融入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里。是师父问诊时,无论对方身份高低,都同样专注的眼神;是开方时,不管患者贫富,都一样严谨的态度;是叮嘱时,不分贵贱,都那般恳切的语气。这杆秤,在医者的心中,始终保持着平衡,称量着每一个生命的价值,不曾有过丝毫偏差。
春风染绿医馆后院的柳枝时,王庚已能独立主持晨诊。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,医馆的木门 “吱呀” 一声被推开,带着些许凉意的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涌了进来。王庚坐在师父常坐的那张竹椅上,椅子的扶手已经被磨得光滑发亮,带着岁月的温度。
他穿着一身干净的青色长衫,袖口整齐地卷到小臂,露出结实的手腕。桌上的脉枕还是那个蓝布包裹的旧物,边角有些磨损,却洗得干干净净。王庚深吸一口气,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药香,让他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渐渐安定下来。
目光扫过药柜,师弟师妹们正穿梭其间,动作娴熟而利落。小林子正踮着脚尖够最上层的药材,他身形瘦小,却灵活得像只猴子,手指在抽屉间翻飞,很快就抓齐了药方上的药材。小雅则在一旁仔细地称量,戥子在她手中稳稳当当,每一味药的分量都分毫不差。他们的身影,像极了多年前的自己和师兄弟们,在师父的指引下,一步步熟悉着医馆里的一切。
恍惚间,王庚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那个少年。那时的他,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,刚到医馆时,连最基本的药名都认不全,常常念得颠三倒四。有一次,师父让他去抓一味 “白头翁”,他却拿着药方在药柜前转了半天,最后抓回来一把蒲公英,引得师兄弟们一阵哄笑。
师父并没有责备他,只是走过来,拿起那把蒲公英,又从药柜里取出白头翁,放在一起让他仔细辨认。“你看,” 师父的声音温和而有耐心,“白头翁的根茎粗壮,上面有白色的绒毛,而蒲公英的茎是中空的,花朵也不一样。” 师父的手指轻轻拂过两种药材,动作轻柔得仿佛在抚摸易碎的珍宝。
还有一次,是他第一次为患者诊脉。那是一个年迈的老婆婆,患了咳嗽的毛病。王庚紧张得手心冒汗,手指放在老婆婆的手腕上,却怎么也摸不清脉象。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得飞快,脸上火辣辣的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就在这时,师父的手轻轻覆在了他的手上,温暖而有力。“别急,” 师父的声音在耳边响起,“静下心来,感受脉搏的跳动,就像听风穿过竹林的声音。” 在师父的引导下,王庚渐渐找到了感觉,虽然还是有些生疏,但心中却充满了喜悦。
从那以后,王庚更加努力地学习。他常常在夜深人静时,借着微弱的油灯,背诵药名、药性,研究各种医书。师父也总是耐心地教导他,从最基础的望闻问切,到复杂的药方配伍,一点一滴,倾囊相授。无数个夜晚,医馆里的灯总是亮到很晚,师父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高大。
“王师兄,这位患者的药方开好了。” 小雅的声音将王庚从回忆中拉了回来。他接过药方,仔细看了看,上面的字迹工整而清晰。抬头看向门口,第一位患者已经走了进来,是位中年男子,面色憔悴,咳嗽不止。
王庚站起身,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:“请坐。” 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,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。男子在脉枕旁坐下,王庚伸出手指,轻轻搭在他的手腕上。指尖传来的脉搏跳动清晰而有力,多年的经验让他很快判断出病因。
问诊、开方、叮嘱,王庚的动作有条不紊,每一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。他看着患者接过药方,脸上露出感激的笑容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这一刻,他终于明白了师父常说的那句话:“医者,仁心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