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(2 / 2)
“我相信你的能力。”
不然我栽在你手里,未免太丢人了。赵璟如是想。
“你觉得逍遥王是个什么样的人?”
赵璟不解:“为什么突然提到他?”
“今日太后提到了他,说是皇上很在乎的人,我在想是不是可以从逍遥王身上寻找突破口。”
赵琅虽贵为皇子,但命运其实也算不上好,母妃性子软不争气,直到先帝驾崩也不过是个五品曜仪,赵琅自小便是受了不少欺辱。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长大的赵琅,却长成了一个不争不抢的人。也正因如此,他才能在赵璟的手底活下来。
可现在看来,他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。
“从前,赵琅便是个聪明人,现在亦然。”赵璟淡淡的说着。
“既是个聪明的人,为何现在又要趟这趟浑水?”
“我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,怎么会知道?”赵璟轻哼一声,“许是看赵琼渔翁得利,眼红了也说不定。毕竟权利这东西,不争是因为知道争不到,但若是有机会,谁不想分一杯羹?”
宋微寒沉默,赵璟说的不无道理,但总觉得又有些不对。若赵琅真是如此,赵琼为何又要执意保他?
“或许我们靠这份未知,做一次渔翁。”
赵璟笑了:“你是想让他们窝里反?”
“是。”宋微寒亦笑,眼中闪烁着名为算计的光芒:“你且看着。”
“好。”
两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,天色很快就暗下去了。
翌日,坊间不知为何刮起一阵流言,皆是道冬祭之乱,赵琼不是真龙,说他这皇位是靠不正当手段抢来的,故神明发怒。不仅成了街坊邻里饭后闲聊的谈资,还被编成打油诗,到处传唱。
流言来势汹汹,迅速席卷整个建康城。随后,又有人上书为赵璟正名,其声势浩大,空前未见。
太后迫于压力,不得不打消判处赵璟的心思,却也没有恢复赵璟的官,更没有重新去查赵璟谋逆一案,而是强制把流言压下去了,毕竟她们都清楚,这本就是假的。
但尽管如此,这结果还是超出了宋微寒的预期,他原本只打算给太后点压力,没想到会收获这么大的惊喜。只是宋微寒还是忍不住去想,这风刮得太大,仿佛有人在背后推动一般,偏偏又不是赵璟的手笔。
可除了赵璟,还会有谁?宋微寒忽然想起一个人,逍遥王赵琅。
若真的是赵琅在背后助力,倒是可以解释他在冬祭做的手脚。可他的动机是什么?又或者说,他何时有了这般实力?
.......
在那之后,宋微寒为了不引起太后的猜忌,安分了不少。每日为小皇帝分忧解难,再教导其为君之道,迅速在百官中建立了声望,可谓盛极一时。
此后,再无人觉得宋微寒是个没见过世面的郡王世子,也无人觉得宋微寒是嚣张跋扈的摄政王。在提及宋微寒时,纷纷赞叹其才华横溢,仁厚爱民,完全担得起“乐安”二字。
在此期间,宋微寒还去寻了那位玉明子,在经历来回数十次的折腾,对方终于愿意替宋微寒雕刻面具。
元鼎一年腊月三十,是乾肃帝(昭肃显皇帝,简称肃帝)开朝第一年的最后一天。
这一天,赵璟收到了一份礼物。一个锦盒,和一封信。
信上写:除岁礼。落款:宋微寒。
赵璟冷哼一声,问宋牧:“宋微寒呢?”
“回禀靖王,咱们王爷一早就进了宫,今天是除夕,大概是要忙着今晚的宫宴呢。”宋牧小心翼翼的回复着,生怕一不小心惹赵璟生气。原本他便听说赵璟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,一直很害怕,后来又见自家王爷被赵璟打了一顿,就更加害怕了。
赵璟用手抵住锦盒,继续问道:“那今天是不是回不来了?”
“大抵是的。”
“嗯。”赵璟闷闷的哼了一声:“你下去吧。”
“是!”像是得了特赦一般,宋牧一溜烟就跑出了偏殿,而后默默守在门口了。
赵璟打开锦盒,看到里面的东西后,手指微颤。
牡丹,是母亲最喜欢的花。
锦盒里的,是一张半面面具,薄如蝉翼,又散发着美玉的光辉。虽只是薄薄的一层,却也可以看出是重工所造,面具上面雕刻着牡丹云纹,花团锦簇,十分精致。
赵璟拿起面具,有光照射到面具上,隐约可见龙形,藏匿在云纹之下。
看着手里的面具,赵璟不由低笑出声。
“宋微寒,你可真是胆大妄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