祸起(2 / 2)
淳妃于皇帝十九岁时成为太子侧妃,虽生育较晚,但并未因此失宠,一直盛宠未衰。八皇子虽排行第八,但前头的几个兄弟姐妹夭折过半数,只剩下三个,还有两位是公主。贺元弈出生后,子凭母贵,不仅得到父亲的喜爱,就连先皇也多次赏赐,为他庆贺生辰。
淳妃母家的势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但淳妃最大的筹码,是旻仪公主。
皇帝与旻仪公主一同生活在东宫,他比公主大上九岁,淳妃入东宫正是公主尚在成长之时。那样温柔美丽的女子,正是旻仪公主心中最美好的模样。
更何况,旻仪公主现在嫁给了敬安侯,若是淳妃成了皇后,皇帝必定是八皇子贺元弈。郑家亦不复如今的地位,郑太师又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?
金世普所犯之罪,便是朝堂之上最忌讳的站错了队。
在皇帝询问他该立谁为后时,金世普回答:“臣以为,当立纯善福至之人为后。”
纯善福至,便是指的淳妃。
这句话当日便传到了郑太师耳朵里,才引发今日的祸事。
黎祯想起贺元弈确实有几日没有来侯府,前朝已起波澜,后宫一定更是汹涌。黎祯心中不详的预感格外强烈,他又无法向旻仪公主开口询问,只能暗中去看望。
贺元弈没有察觉到他过,每次黎祯去见他,不是在练字,就是在与太傅引经据典谈论阐述见解。枯燥但安稳。
似乎,硝烟之下,还未出现明火。
十月十五是下元节,水官解厄,也是贺元弈九岁生辰。黎祯不知怎么想的,送了只草编蚱蜢到宫里,只放在他平日临帖的桌前,随后做贼般地跑回来。旻仪公主在宫宴结束后回到侯府,交给黎祯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,笑颜如花,眼神促狭。
黎祯已经对那张脸免疫了,面无表情接过纸,躲在隐蔽角落里才打开。
一目十行看完,黎祯迅速毁尸灭迹,那封普普通通的致谢信于他来说,也怪别扭的。
但事情还未解决。
那一桩命案像是隐藏在平静地表下的,一环扣着一环的炸药的引线,一经点燃,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蔓延,便接连轰炸开来。
下元节过去没多久,宫内发生了巫蛊之祸。
起因是德妃无故腹痛,腹中孩子险些没了,好在御医开的方子有效,及时保住了。皇帝还未登基之时就饱受丧子之痛,登基之后爱惜子嗣更甚,此次有惊无险是祖先保佑,连忙去安慰德妃。
德妃首次有孕,心中疑虑诸多,咬定有人要害她,跪求皇帝严查。皇帝也当场表明,此事要严肃处置。
严查之下,有宫女指认淳妃宫中的太监,讨要走了德妃剪下的指甲。之后又在淳妃宫中搜出一个肚子上扎了针的娃娃,那娃娃拆开来,一个布包里装的正是人的指甲。
人证物证俱在,似乎已成定局。但皇帝一听此事可能与淳妃有关,竟然想反口吞下要严肃处置的话。他也不敢太过偏颇,也对子嗣之事心有余悸,便去了淳妃的妃位,降为淳嫔,禁足于宫殿之内。
黎祯怕贺元弈受到牵连,旻仪公主去看望过,回来告知他一切安好,还是如往常一样。
这年冬至,德妃因“才德备至,端慎不怠,恭敬孝悌,朕心甚喜”,被封为皇后。
其中各人的心思感想,都难以揣度。
旻仪公主知道淳妃是无辜的,皇帝也知道,但他只能这样做。
郑皇后原以为淳嫔会就此失宠,她成了皇后,淳嫔不会再是威胁,可她低估了皇帝对淳嫔的情意。
翻过年去,上元佳节,淳嫔给皇帝煮了一碗元宵,让下人送到皇帝身边,皇帝吃了个一干二净。没过几天,皇帝寻了个由头,恢复了淳嫔的妃位。
说不定……哪一天皇帝便会随便寻个由头,废了她这个皇后,转而立淳妃为后……这样的念头一起,郑皇后的心中便止不住的惶恐。
大皇子并非嫡出,母亲出身低微且早亡,郑皇后根本不放在眼里。可皇帝是那样喜爱贺元弈,喜爱到,郑皇后都怀疑他是否会立刻因此立贺元弈为太子。
郑皇后暗中会见了父亲,她要赌一把。即使是为腹中孩儿,她也要将所有的威胁扼杀在摇篮中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