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4章 沉稳自信(1 / 2)
苏瑶静静地站在一旁,眼神专注地观察着张思贞的一举一动,脸上没有丝毫表情。待张思贞说完,她微微点头,说道:“思贞,你对症状的观察较为细致,诊断方向也有一定道理。不过,你在诊断时,可曾注意到患者的舌苔?” 张思贞闻言,脸色微微一变,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舌苔这一重要的诊断依据。苏瑶走上前,轻轻抬起患者的下巴,示意张思贞观察舌苔,只见那舌苔厚腻,颜色发黄。苏瑶说道:“患者舌苔厚腻发黄,这说明体内有湿热之象。在治疗时,除了疏肝健脾,还需清热利湿。我们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,加入茵陈、黄芩等清热利湿之药。” 张思贞听后,恍然大悟,连忙点头称是。
另一次,一位年轻女子前来就诊,她满脸通红,咳嗽不止,声音嘶哑。王庚自告奋勇地站出来,开始为患者诊断。他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、舌苔,又询问了患者的饮食、睡眠情况。一番诊断后,王庚说道:“师父,这位患者咳嗽、声音嘶哑,面色通红,舌苔薄黄,应是风热犯肺所致。治疗可用桑菊饮清热宣肺止咳。” 苏瑶听后,说道:“王庚,你诊断得不错。那你在用药时,对药物的剂量可有考量?此患者年轻体壮,用药剂量可适当偏大一些,但也要注意中病即止,不可过度用药。” 王庚听后,认真地点点头,将苏瑶的话记在心中。
苏瑶的教导方式既严格又充满关怀。她鼓励弟子们多思考、多提问,不要害怕犯错。她常说:“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,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进步。犯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敢面对错误。” 有一次,一位弟子在诊断时误判了病情,导致患者的症状暂时加重。弟子感到十分自责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。苏瑶并没有责备他,而是温和地将弟子叫到身边,拉着他的手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这次失误是一个宝贵的教训。你要记住,医者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患者的生命,必须慎之又慎。但也不要因此失去信心,只有从错误中学习,才能真正成长。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次失误的原因。” 苏瑶与弟子一起回顾了诊断过程,耐心地指出弟子在观察症状、分析病情时的不足之处。在苏瑶的引导下,弟子逐渐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,心中的阴霾也渐渐散去。他抬起头,眼中重新燃起了对医学的热情与坚定,说道:“师父,我明白了,我一定会更加努力,不再犯同样的错误。”
在苏瑶那如春风化雨般悉心的教导下,弟子们恰似初出茅庐的雏鸟,经过无数次振翅尝试,临床经验逐渐丰富起来。起初,他们踏入临床领域时,满心皆是紧张与青涩。初次面对患者,双手不自觉地微微颤抖,声音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问诊时眼神闪躲,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关键信息。但随着时光的推移与实践的磨砺,他们身上的青涩渐渐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沉稳与自信。
就拿赵轩来说,第一次独立为患者诊断时,他的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,面对患者复杂的症状,脑海中所学的知识如一团乱麻,不知从何梳理。然而,在苏瑶一次次耐心的指导下,他逐渐掌握了诊断的技巧。如今,他已能从容地面对各种病症,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,熟练地查看舌苔脉象,脑海中不禁浮现起中医经典的 “望闻问切” 四诊法。相传扁鹊通过望诊便能知晓齐桓侯病情的发展阶段,这让赵轩深知望诊的重要性。他认真观察患者的面色、舌苔,从这些细微之处捕捉病情的蛛丝马迹,然后迅速在脑海中分析出病情的关键所在。还有林悦,初时在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,因紧张导致进针的手法略显生硬,患者微微皱眉。苏瑶见状,亲自示范,从持针的姿势到进针的角度、力度,都细致入微地讲解。林悦想到华佗擅长针灸,施针时精准无误,治愈众多患者,深受鼓舞。经过多次练习,林悦如今的针灸手法已然娴熟,能够精准地施针,为患者减轻病痛。
每一次的诊断与治疗,对于弟子们而言,都宛如一级级坚实的阶梯,助力他们在医学的高峰上不断攀登。有一回,一位长期受慢性疾病困扰的患者前来就诊,症状繁多且相互交织。赵轩在诊断过程中,仔细分析每一个症状,不放过任何细微之处,经过反复思考,最终准确判断出病情。在治疗过程中,他密切关注患者的反应,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这不禁让他联想到华佗为关羽 “刮骨疗毒” 时的果敢与精准,在治疗中坚定自己的判断,也让他在临床实践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,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升。
而每一次苏瑶的教导,都毫无例外地如同那明亮的灯塔,穿透医学领域的重重迷雾,清晰地照亮弟子们在医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。苏瑶深知,作为一名医者,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,这是根基所在,犹如大厦之基石,不可或缺;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这需要在无数次与患者的接触、对病症的观察与治疗中积累;果敢的决断力同样关键,在面对紧急病症或复杂病情时,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并制定治疗方案;更要有对患者的无限耐心,倾听他们的诉求,安抚他们的情绪,给予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