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7章 相互呼应(1 / 2)
当最后一缕药香融入琴音,三人发现各自的信物都已变得通透:闻诊录的纸页如蝉翼能透光,血绢化作薄如蝶翼的金丝网,桃木片与龙骨则合成一枚温润的佩饰。苏瑶看着弟子们眼中的光,想起师父临终前的话:“当药材、医术与医者之心共鸣时,便是医道传承的真正模样。” 此刻药柜深处传来轻响,那扇刻着 “甲戌” 的暗格自动打开,里面躺着的,正是能奏响《黄帝内经》的五音药铃。暗格开启的瞬间,一缕若有若无的檀香飘散而出,萦绕在五音药铃周围,铃身泛着古朴的光泽,纹路间似乎还流转着岁月的痕迹。
暮春的雨丝斜斜织着,将牛车木轮染成深褐色。雨幕中,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,像是被蒙上了一层薄纱。苏瑶腕间银镯与车轴的铁锈摩擦,竟转出《西江月》的调子。那清脆的声响,在这寂静的雨幕中显得格外清晰。她望着车窗外淅淅沥沥的雨,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了小时候。那时,她常常坐在师父的膝头,听师父讲述医道的奥秘,师父的声音温柔而坚定,就像这雨中的银镯声,萦绕在她心间。
王庚的诊脉包带勒得肩胛骨生疼,粗布里装着的龙骨标本隔着布纹发烫,仿佛预知到即将遇见的病患。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诊脉包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作为一名医者,他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。每一次出诊,都可能关乎着病人的生死。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救治过的那些患者,想起了他们康复后脸上洋溢的笑容,这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也更加坚定了他前行的决心。
赵轩的墨锭在砚台里磨出青黑色浆液,锦袍下摆的药香晕染开来,与车窗外扑面而来的腐草气息绞成浊雾。他低头看着砚台中的墨汁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。作为一名精通药理的医者,他能敏锐地察觉到空气中弥漫的不祥气息。这种腐草的气息,让他联想到了瘟疫,心中不禁为即将到达的村庄担忧起来。
“吱呀 ——” 老槐树的虬枝刮过车厢,发出刺耳的声响,仿佛在诉说着某种警示。林娜的荷囊突然渗出薄荷汁。她低头看见荷囊绣着的并蒂莲正在褪色,丝线间浮出淡青色血管纹路,竟与人体经络图隐隐重合。她的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恐惧,双手紧紧地抓住荷囊,身体微微颤抖。这些奇异的现象,让她预感到前方等待着他们的,将是一场不寻常的挑战。
十几个村民围拢时,王庚注意到老汉枣木拐杖的节疤处嵌着片兽骨,骨头上模糊的 “甲戌” 刻痕与他桃木片上的年号如出一辙。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那片兽骨,心中充满了疑惑。“甲戌” 这个年号,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。它与他们手中的信物有什么关联?与那神秘的五音药铃又有怎样的联系?他抬头望向周围的村民,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恐惧,这让他更加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。
苏瑶从牛车上下来,她的脚步沉稳而坚定。她走到村民中间,微笑着安抚着他们的情绪。她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,让村民们原本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。“大家不要担心,我们一定会尽力帮助大家的。” 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,充满了让人安心的力量。
赵轩则开始仔细地观察周围的环境。他蹲下身子,抓起一把泥土,放在鼻前嗅了嗅。泥土中除了腐草的气息,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异味。他眉头紧锁,心中的担忧更甚。“这气味不对劲,恐怕不是普通的病症。” 他站起身来,向苏瑶说道。
林娜也鼓起勇气,走到一位老人身边,询问着村里的情况。老人颤巍巍地讲述着,最近村里突然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病症,许多人都卧床不起,病情还在不断恶化。林娜一边听着,一边在心中默默记录着,她知道这些信息对于诊断病情至关重要。
王庚将那片兽骨从枣木拐杖上取下,仔细地端详着。兽骨表面有一些细小的纹路,他用手轻轻抚摸着,突然发现这些纹路与自己手中桃木片上的图案似乎有着某种联系。他心中一动,连忙将桃木片拿出来,与兽骨进行比对。果然,两者的纹路能够相互衔接,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。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兴奋之情,这或许就是解开 “甲戌” 秘密的关键线索。
苏瑶召集弟子们,将大家发现的线索进行汇总。他们围坐在一起,热烈地讨论着。苏瑶看着弟子们专注的神情,心中感到无比欣慰。师父的话再次在她耳边响起,此刻,他们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道传承的真谛。他们不仅要运用所学的医术救治病人,更要解开这些神秘的谜团,探寻医道更深层次的奥秘。
夜幕降临,雨依然在下。苏瑶等人在村里的一间破旧房屋中安顿下来。他们将五音药铃取出,放在桌上。药铃在烛光的映照下,散发着柔和的光芒。苏瑶轻轻地拿起药铃,尝试着摇动它。清脆的铃声响起,在房间里回荡。奇妙的是,随着铃声的响起,他们手中的信物也开始发出微微的光芒,与药铃的光芒相互呼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