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5章 医德传承(1 / 2)
\"魏晋时有位医家,\" 苏瑶的声音混着杏花香气,\"为救寒门患儿,甘受士族羞辱,却在药方里暗藏疏肝理气的解郁药 —— 他怕患儿因身世自卑,竟连心病一并治了。\" 她的目光落在远处的贫民窟方向,那里正升起袅袅炊烟,\"记住,真正的医者,要能看见病症背后的人间疾苦。\"
张思贞想起三年前瘟疫中,苏瑶为孤寡老人搭建的临时医棚。那时她每日只睡两个时辰,却坚持为每个患者亲手煎药,说 \"药罐沸声能安神\"。此刻,他摸向腰间的药篓,里面分装着为不同家境患者准备的药材 —— 贵者用犀角,贫者以茵陈代之,却同样能药到病除。
\"前日李员外送来的黄金,\" 苏瑶忽然从袖中取出金锭,抛进院角的药臼,\"替我磨成粉末,掺在施药棚的防瘟散里。\" 金锭撞击石臼的脆响中,张思贞看见师父袖口的竹叶纹被晨风掀起,露出内侧绣着的 \"普救含灵\" 四字 —— 那是用患者赠送的锦旗边角料绣的。
\"医德比医术更难修。\" 苏瑶捡起一片飘落的杏花,轻轻放入药篓的 \"寒门药格\",\"就像这花瓣,看似柔弱,却能解肝郁、润心肺。你给李公子的辟瘟香佩里,为何独独少了麝香?\" 张思贞一愣,随即答道:\"麝香昂贵,市井百姓用不起,弟子改用了艾草...\" 话音未落,便被苏瑶轻轻按住嘴唇。
\"不是因为昂贵,\" 她指着药庐外排队的百姓,其中有衣着华贵的员外,也有衣不蔽体的乞丐,\"是因为麝香走窜性强,孕妇闻之易动胎气。你虽未写在医案里,却在配药时本能避开 —— 这,就是医德。\"
朝阳爬上药庐飞檐时,张思贞已将黄金粉末均匀拌入防瘟散。苏瑶看着他有条不紊的动作,忽然从经卷中取出半片晒干的橘皮 —— 那是去年冬日,她从自己饭食中省下,为一位食不果腹的患者熬粥用的。\"以后每制新药,\" 她将橘皮放入 \"医德录\" 专柜,\"都要记下是否惠及贫弱,这比任何医案都重要。\"
临行前,张思贞再次叩拜。苏瑶望着他腰间新系的红绳,绳头 \"悬壶\" 暗纹与药庐匾额相映,忽然想起自己初次随师父出诊的清晨。那时她也如弟子这般年轻,怀揣着对医道的赤诚,而如今,这份赤诚正从她的掌心,经由《青囊经》的书页,传递到下一代医者的血脉中。
\"去吧,\" 她轻轻挥手,目送弟子走向晨光中的街巷,\"记住,当你为权贵治病时,要想着他也是谁家的儿子、父亲;当你为乞丐施药时,要记得他同样是天地间的一条性命。\" 药庐的铜铃再次响起,这一次,铃声里混着市井的喧嚣与药香的清甜,宛如一首生生不息的医者之歌。
卯时的阳光穿过诊室窗棂,在张思贞的诊脉枕上织出菱形光斑。他正为一位农妇诊脉,指尖触到对方腕间粗粝的老茧时,忽然想起苏瑶说过的 \"医者触脉需如触心\"。农妇咳嗽着从补丁摞补丁的衣襟里掏出钱袋,里面只有几枚带着体温的铜钱,却坚持要为女儿换取止咳药。
\"这是新制的梨膏糖,\" 张思贞将纸包塞进农妇手中,里面混着川贝粉的梨膏还带着温热,\"每日含服三块,忌食辛辣。\" 农妇诧异抬头,正撞上他眼中的温和笑意 —— 那笑意与苏瑶为寒门患者施药时的神情如出一辙。诊室角落的 \"普济箱\" 里,静静躺着用李员外黄金磨成的防瘟散,此刻正随着穿堂风散发出淡淡药香。
苏瑶站在诊室门口,看着弟子为农妇详细讲解服药禁忌。阳光落在他新制的针灸铜人上,铜人 \"肺俞穴\" 处新刻的标记闪着光,旁边用朱砂写着 \"农妇陈氏,秋燥伤肺,针药同施\"。她注意到张思贞的医案本里夹着半片干橘皮 —— 那是昨夜他为一位产妇省下的药引。
\"刘公子,\" 张思贞转向下一位患者,语气里多了几分郑重,\"您的消渴症需长期调理,今日先施 ' 玉泉散 ',但...\" 他顿了顿,看着对方腰间的羊脂玉坠,\"药方中的人参可换为党参,药效相近却更平和。\" 贵公子挑眉欲言,却在接触到他认真的目光时咽下话语 —— 那目光里有医者的坦诚,更有对患者性命的尊重。
巳时三刻,诊室外忽然传来喧哗。张思贞抬眼望去,见几个衙役抬着担架冲进院子,担架上的乞丐浑身滚烫,手臂溃烂处爬满蛆虫。苏瑶刚要上前,却见张思贞已撕开自己的衣袖,用随身的银针迅速点刺乞丐 \"尺泽穴委中穴 \",黑血溅在他青衫上,他却仿佛未见,只对衙役道:\" 取我的 ' 拔毒化腐散 ',再煎一碗马齿苋汤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