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章 医毒同源(1 / 2)
丑时的烛火在青铜镜面上跳跃,苏瑶的指尖将丝线绷成满月状,烛泪在她腕间的红绳上凝成琥珀色珠串。张思贞的鼻尖还萦绕着帐外焚烧的辟秽丹气息,那是用七十二味草药合制的秘方,此刻正与室内的曼陀罗残香激烈交锋,在丝线上空形成若有若无的青白烟雾。
“厥阴心包经属络三焦,若阻滞则气血逆行...” 苏瑶的声音像是从《青囊经》古老的纸页间飘来,张思贞慌忙翻开随身的《寸口诊脉图谱》,绢本上的朱砂波形与丝线上的震颤轨迹逐渐重叠,竟分毫不差。他的目光落在图谱边缘的批注上 —— 那是苏瑶去年冬日用冻僵的手指写的:“脉症不符时,当查其所触之物”。
“镜子!” 苏瑶的轻叱惊得帐钩上的东珠乱颤。张思贞递过青铜镜时,注意到镜背铸着的 “悬壶济世” 铭文,竟与药庐正门匾额同出一源。当镜面贴近李公子鼻端时,他屏住了呼吸:三息过去,镜面依然光洁如冰,唯有公子唇下那颗黑痣,在烛光里投下细若游丝的阴影。
“看他耳后。” 苏瑶突然用银针挑起少年垂落的鬓发,露出耳后豌豆大小的青斑。张思贞倒吸冷气 —— 这正是《青囊经》“尸厥篇” 里提到的 “鬼门斑”,唯有中了西域 “离魂香” 者才会出现。他的手指不自觉抚过腰间的药囊,里面装着的还魂草此刻正微微发烫,仿佛感应到了千年医典中的宿敌。
丝线突然开始不规则震颤,如同被狂风席卷的蛛网。苏瑶的瞳孔里映着烛火爆裂的火星,她屈指弹向丝线,竟发出古琴般的清响:“脉波如雀啄,此乃心窍被蒙之兆。思贞,取‘龙虎斗’针具。” 张思贞闻言立刻打开乌木针盒,九枚银针在烛下泛着不同色泽,最末那支 “大针” 的针尖,赫然刻着北斗七星纹样。
当银针悬在 “人中穴” 上方时,窗外突然传来夜枭长鸣。苏瑶手腕翻转,施展出 “烧山火” 针法,针尖竟在瞬间泛起微红。张思贞盯着她的指尖,忽然想起三年前在 “九死还魂穴” 旁练习的 “苍龙摆尾”,此刻的手法竟如出一辙,只是更添几分凛冽杀意 —— 那是面对真正 “鬼症” 时,医者才有的锋芒。
青铜镜突然蒙上一层薄雾。张思贞惊呼出声,却见苏瑶摇了摇头:“此非阳气回返,而是... 障眼法。” 她用银针挑起公子衣领,露出心口淡紫色胎记,那胎记此刻竟如活物般微微蠕动。“傀儡蛊!” 张思贞脱口而出,想起昨夜在小厮身上发现的曼陀罗刺青,冷汗瞬间浸透中衣。
苏瑶已将第二枚银针刺入 “涌泉穴”,手法快如闪电:“蛊虫喜温恶寒,且看它能躲到何处。” 话音未落,李公子突然剧烈抽搐,喉间涌出黑紫色痰涎,其中竟有细小的虫影在烛火下闪烁。张思贞立刻将还魂草煎剂灌入口中,药汁里的朱砂颗粒顺着嘴角流下,在公子胸前画出一道血线,恰似劈开阴翳的朝霞。
更夫敲过寅时的梆子,窗外的槐花终于停止飘落。苏瑶取出最后一枚银针,刺入 “百会穴” 时轻喝:“借天地阳气,破邪祟迷障!” 只见银针尾部突然绽开幽蓝火焰,那是用磷粉特制的 “引阳针”,此刻正将蛊虫逼出体外。随着一声几不可闻的 “吱呀” 声,一只指甲盖大小的甲虫从公子鼻孔爬出,落在青铜镜上,翅鞘上的曼陀罗花纹狰狞如鬼。
张思贞捡起甲虫,发现它翅下刻着细小的波斯文。苏瑶凝视着镜中逐渐恢复血色的少年,袖口的竹叶纹被晨露打湿,显得愈发青翠:“《青囊经》里说‘医道如丝,可系生死’,今日你该明白了 —— 这丝线量的不是脉息,而是医者与病患之间,那一线相系的仁心。”
寅时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李员外翡翠扳指上碎成斑斓光点。那枚价值千金的玉饰在青砖上撞出裂纹时,张思贞注意到员外膝头的蜀锦官服沾着星点泥痕 —— 显然是连夜跪在佛堂祈福所致。苏瑶的目光却凝在床头柜的青瓷碗上,碗沿釉色开片间,隐约嵌着几星褐色碎屑,像极了她昨日在后山辨认的 \"醉心草\" 残片。
\"药铺就不必了。\" 苏瑶的指尖蘸着药汁,舌尖轻抿后迅速吐出,指尖已泛起青黑,\"但需依我两件事:一者,彻查公子所接触的西域商队;二者...\" 她忽然掀开床幔,露出床头暗格里的半卷波斯文书,\"将这些迷香配方交由医署焚毁。\" 李员外抬头时,正对上她袖口翻卷的竹叶纹,那纹路在晨光中锋利如刀,竟让这位见惯世面的富商浑身一颤。